欢迎登录郏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郏县古八景
更新日期:2019-10-29

郏县八景主要涵括了郏县境内秀丽山川的自然风光,历代文人雅士多有吟颂,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据明正德《汝州志载,郏县古有八景,分别是:蓝桥春涨,汝水秋声,扈涧晓烟,灵泉夜月,钧台晚照,苏坟夜雨,刘山晚霁,紫云晴雪。

蓝桥春涨

清同治《郏县志》记载:蓝桥在今长桥镇西长桥村,东居蓝河汝河,二水汇合口约一里处的蓝河上,古代此桥正处东西官道上,为一拱形漫水石桥。

古时,蓝桥溪深岸高,远远望去,桥似长虹飞架,春季雨多,溪水骤涨,桥身若不翼而飞,没于水中,此时溯流上望,则忽觉河道顿开,树矮天低,蓝河如一条明亮的绸带,自万岭山间飘然而来,两滩杨柳垂于水中,夹岸桃杏花开于溪面,水势稳平倒影迷离,绿叶红花色彩分明,若此时再有朝晖夕霞映衬,蓝河就被染成一道五彩缤纷的落地彩虹,观者无不为其艳丽景色拍手叫绝,若顺流下眺,只见不远的蓝汝两河交汇处,如白云汇聚碧海初潮,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春风洋洋,微波涌雪。倘若雨小潮浅,则蓝桥又像一条小鲸在碧水中隐隐浮游。行者常挽起裤管,踏水而行。

据说每逢春涨时,蓝河两岸观者云集,常因醉于潮水而忘记行路。古之蓝桥因其春涨时俊秀的自然之美和娓娓动听的千古传说,博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成为作诗吟咏的对象。

汝水秋声

汝水源自嵩县,名曰北汝河途经汝阳、汝州、郏县等县市。其水声之妙,妙在随四季不同而响声迥异,尤以郏县段秋声最为奇绝,古称汝水秋声,为郏县古八景之一。

其声急若战马嘶鸣,金戈相撞,缓似淑女抚琴,婉转清灵。一阳一阴,刚柔并济,闻者无不心旷神怡,荣辱皆忘。

汝水秋声,以奇妙的音调和旋律,荡漾在汝水两岸。汝水之声既无滴崖之山泉,更无跌宕之瀑布,仅涓涓之流,随秋而至,因朝夕远近不同而闻之各异。

汝水鸣溅溅,唯待立秋时。立秋已到,立时迸发,水流击岸,其声哗哗,随风荡漾,其波微微,阵阵起伏,绵绵不断,响彻两岸数里之外。尝闻者知秋已至,惊觉身上衣单,初闻者,心惊胆战,误认西山落雨,水涨河发,几欲遁逃。

循声而去,则其声随近辄远。但见云燕鸣叫翻飞,卵石拥挤。河道宽处数里,需撑船方过,窄处仅几缕清流,水清澈透底,鱼游虾戏,触目可见,几里外哗然之声,此时竟至不闻。

侧耳再听,只觉身旁远处,叮当鸣响之声不绝于耳,犹如骏马响铃,缓步而来。举目望去,茫然不见踪影,始信汝水秋声不枉也。如缝静夜,河上夜幕重重,眼前万物隐隐,细听水畔,又若有一窈窕淑女端坐抚琴,在繁星点点的天幕下,轻拨慢弹,那琴声忽高忽低,忽喜忽悲,好似倾诉她曲折的爱情,年年如是,秋声不断,遂有“汝水无弦万古琴”之说。

扈涧晓烟

扈涧即青龙河,源出扈阳山红岭寺。扈阳山上有一山洞,相传刘邦创业时,为其定下天下大计的娄敬隐于此洞。该河流经谒主沟、老虎洞、西黄道、谢湾、渣园诸村,自郏县西关外五里处,南下入汝。

据传古代每到五更,每当晨曦初露、朝霞欲射之时,扈涧上便布满了茫茫雾霭,百尺浮空,万物难辨,天地混一,人鬼不辨。惟闻鸡鸣犬吠,溪水叮咚,恍若梦中神游,置身武陵而不觉者也。若欲残月晨阳斜照,置身涧底,仰望苍天,顿觉星隐天蒙,令人昏昏然如临梦境。若置身岭顶,俯瞰涧底,则眼下又似素练飞翻,银河落地,心境不觉飘飘然如临九霄云端。待日升三竿,长风阵阵,烟消雾散,则翠山草树,晴空瓦舍,历历在目。雾霭化作点点露珠,凝挂在杨柳枝条,银光闪闪,于山明水秀间摇曳婀娜,令观赏者心神荡漾。

灵泉夜月

郏县城北二十公里禹州市交界处,有一座状若凤凰羽翼的山,名曰“凤翅山”。山的阳坡,有一股四季长流的清泉,因其四周山高水缺,被四方百姓视为神水、神泉,每逢天旱便到此焚香祈雨,多有应验,因而被称为灵泉,也称龙泉。

唐开元元年(713年),在泉边建灵泉寺,后来又用龙首形琉璃饰件装点泉眼,用青石修成泉池,并在四周栽树植竹,便逐渐成为荒山秃岭中一处世外胜景。

每当夜阑更深,月吐东山。月色下,泉喷水悬,蹦玉跳珠,光闪闪,丁冬冬,声色俱佳。泉池中清澈晶莹,满月繁星,山崖寺宇,茂林修竹,衬着水银般的月色一起倒映池中,天水相映,暗影迷离,寺如浮在九天,月似悬在竹梢。寺内晨钟暮鼓,悠然入耳,身临者飘飘然如临仙境,于是“灵泉夜月”美名远播,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

钧台晚照

据传,轩辕黄帝履位后去崆峒山拜访广成子,在汝阳江(即北汝河)一块碧草茵茵鲜花盛开的高地(现在的薛店镇肖庄村附近)上驻跸。玉皇大帝得知其为寻求治国之道,不避辛劳礼贤下士,深为感动,便将天上“九转万舞”的钧天广乐赐予他听,以犒赏其功。

向晚时分,一道紫光闪过,忽闻浩空里鼓乐齐奏,继而又见西天云霞里,金碧辉煌的天上宫阙隐隐闪现,五彩缤纷的霓裳舞袖随风飘摇,九神仙子在云端阙前随乐而舞,那悦耳动听的音乐,那翩翩妩媚的舞姿,实为绝美。从此这座小台便以钧天台命名,后来,台周围的乡村也因此命名为钧天台乡。

如此每至傍晚,站在古台遗址之上,遥望西天,金光万道,云霞千朵,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有时如宫阙再现,有时似仙女起舞。向北眺望,莲花山于夕阳云雾中时隐时现,如诗如画。再往西看:烟波浩渺,霞光灿烂,二百多里长的箕山,点缀于汝郏之间,其景色之殊丽,如幻如梦,令人叹为观止也。有诗云:

一抹夕阳照山川,修已治身悟性开。

渔歌互答人不见,仙乐曲曲天上来。

苏坟夜雨

据《郏县志》记载,清顺治年间,郏县县令张笃行拜谒三苏,夜宿坟院,发现这一苏坟奇观,写词记之:“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不湿襟。”

每当夜阑更深,万籁俱寂时,置身于三苏坟院,便会感到一种奇异的现象:院外天晴月朗,风平气静,院内却风声潇潇,雨声哗哗。其声时高时低、时近时远,忽如穿林排空唰唰而去。又忽如卷地扬土籁簌而来。然而当你仔细观察,则又见风以紧而不吹衣,雨骤而不湿襟,此即苏坟夜雨,为郏县古八景之一。

三苏坟院建在郏县小峨眉山山坡之上,三面环山,南看汝水,地势险峻,环境清幽。院内古柏成林,四季郁郁葱葱,苏氏父子的盛名加上苏坟夜雨这一奇特景象,从古至今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来此聆听,著文赋诗,有的高歌三苏功业,有的低吟个人情怀,文辞隽秀,意境深阔。

刘山晚霁

刘山,分大刘山和小刘山,所以又称“二刘山”。大刘山位于黄道镇黄北村北约二里处,相传汉高祖刘邦创业时带兵西征,曾在此山驻扎。又传他占领颍川(即:今郏、禹、襄一带)后,曾到这里狩猎,故称为“大刘山”。小刘山在村东百米处,相传王莽篡政后,刘秀讨伐王莽曾驻兵于此山,故名“小刘山”。至今当地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刘秀的故事和遗迹。大、小刘山均脉于嵩山,自西北向东南绵延而来,遥遥望去,犹如一条昂首横卧振风欲飞的苍龙。故在“二刘”圣趾未履之前原名“古龙山”。因其山崖陡峭,又加上千年风浸日晒,地震雷轰,断裂崩塌,碎石滚落,遂在大刘山山腰和小刘山山巅形成了一条数十里长、十里阔的碎石带。碎石区的岩石大小参差,高低不一,奇形怪状,各具姿态。天长日久,石上长满青苔,每当夏秋之交,阵雨初霁,石上绿苔浸满了雨珠,在夕阳的照射下,绿光莹莹,璀灿夺目,好像山腰间镶满了翡翠碧珠,又似龙颈上片片鳞甲闪亮,再有雨后蓝天下巍峨挺拔映衬着,更显得风光旖旎,雄伟壮观。所以自古以来,游历观赏者甚多,被称为“刘山晚霁”(也称“刘山晚翠”),为郏县八景之一。

紫云晴雪

据《郏县志》记载,郏县县城东南三十里的紫云山上,常有云气舒布,呈青紫色,特别是在冬春之交,瑞雪初晴,山头紫云弥漫,映着满山皑皑白雪,尤为可爱。明代尚书马文升曾即兴赋诗道:“翠峰孤峰上擂空,宛然削出玉芙蓉,四时云气春偏盛,酿作甘霖济岁丰。”意为在群岭簇拥下,孤峰突兀而起,如石锤擂天,紫色云雾缭绕峰围,活像一朵玉雕的芙蓉。清代郏县县令王昕在《紫云晴雪》一诗中描绘:

雪消徐步见前山,万里归鸿一望间。

赋就梁园题半壁,书来鄧曲应千湾。

芳春未度芙蓉翠,新霁初开薛荔斑。

荒岭萧萧游履少,到来青紫任君攀。



主办单位: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375-5161058
技术支撑:平顶山市电子政务外网运维中心 网站标识码:4104250001
ICP备案号:豫ICP备17048361号-1  豫公网安备 410425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