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郏政〔2023〕6号 | 索引号 | 000jx-00000-1754-00001 | 发布日期 | 2023-06-13 |
主题分类 | 政府文件 | 有效性 | 有效 | 服务对象 | 全社会 |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县经开区管委会办公室:
《郏县“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经2023年4月7日县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3年6月13日
郏县“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
为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根据《河南省“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平顶山市“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远景目标》,结合我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十四五”时期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制定公共健康政策、安排重大投资项目、引导社会力量发展医疗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县卫生健康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为民、惠民的工作理念,坚持卫生健康事业公益性的正确方向不偏离、保基本的底线不突破、建机制的重点不放松。以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优化体制机制,强化能力提升,努力维护和增进城乡居民健康,卫生健康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十三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基本实现。
——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十三五”末,人口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年平均出生人口0.55万人,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4.32‰,圆满完成了6.5‰的控制指标。截止2020年底,全县主要健康指标较“十三五”初有显著提高;全县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65岁,婴儿死亡率为2.1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20‰,孕产妇死亡率为21.31/10万,全县健康水平位于全市领先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2020年底,全县总人口65万人,预计2025年全县总人口达到66万人左右,2021-2025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以下。性别结构持续改善,预计“十四五”末出生人口性别比降至正常区间。
——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政府投入逐步加大,全县坚持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提高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卫生资源的迫切需要。2020年,全县医疗卫生健康经费财政投入为6.53亿元,人均卫生健康事业费1004.62元,比2015年有了显著提高。
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截至2020年底,全县辖区内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49家。其中:县属 8家(郏县人民医院、郏县第二人民医院、郏县中医院、郏县妇幼保健院、郏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郏县卫生计生监督所、郏县“120”急救指挥中心、郏县卫生学校);民营医院5家(郏县光明眼科医院、郏县四知堂中医院、郏县康泰医院、郏县太朴寨医院、郏县仁济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乡镇卫生院13家;村卫生室377家;社会办门诊部7家、个体诊所31家和中医备案诊所6家。全县辖区内编制床位2686张,其中公立医院2150张、民营医院260张、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276张。全县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核定人员编制2334人,现在册人员共有326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729人(正高职称27人、副高职称134人、中级职称641人、初级职称1674人;研究生22人、本科学历1447人、大专学历1377人、中专学历332人)。全县377个村卫生室共聘用乡村医生815人。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
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截止2020年底,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251.89万人次,相比2015年增长25.62%。县级医院平均住院天数9.09天,相比2015年下降0.59天;县级医院西药占比25.81%,同比下降7.67个百分点。
大型设备不断完善。公立医院万元以上设备1697台,其中10-49万元设备241台,50-99万元设备33台,100万元以上设备42台;民营医院万元以上设备123台,其中10-49万元设备50台,50-99万元设备1台,100万元以上设备14台。郏县公立医院拥有乙类大型设备9台,五类大型医用设备中: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6台,800mA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2台,医用直线加速器(LA)1台,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SPECT)1台。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面推行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等医保综合支付方式改革,在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促进分级诊疗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期间,参保工作圆满完成,城镇职工参保2.9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5.62万人。全县已初步构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保基本、防大病、兜底线的能力不断增强,不断筑牢社会医疗保障网络。一是开展“服务百姓健康行动”义诊工作。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全国大型义诊活动周等文件要求,在县卫健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每年9月的第二周启动一次“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大型义诊活动,截止2020年底共派出医护人员475余名,义诊1.01万人次,参加义诊大讲堂6511余人次,发放健康教育宣传页2.5万余张,减免患者费用3.6万元。二是开展贫困人口大病救治工作。自2017年起,对县域内贫困人员中患大病人员逐一建立工作台账,每月更新救治信息。截止2020年底,县域内罹患30种大病人员共排查出1003人,全部建立救治台账。三是严格落实各项医保扶贫政策。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累计报销9163.5万元,受益贫困群众14.61万人次,其中2020年报销1505.39万元,受益贫困群众4.13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县域内平均就医合规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90%左右。
——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我县积极探索药品集中配送、不断创新药品管理模式,形成了供应及时、质量可靠、价格合理、使用规范的药品采购供应和使用管理机制。组建县域药品采购联合体,遴选编制用药目录,统一与配送企业议价采购,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同药品同价格。2020年底,县级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分别达到63.47%、76.26%;实行药品采购“两票制”,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两票制”执行率分别达到:100%、94%、89%,初步建立药品采购价格可追溯机制。持续开展合理用药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合理用药评价机制,持续开展处方和病例点评,点评结果纳入医生绩效考核。实行药品动态监测机制,定期分析通报销售排名前十位的营养性、辅助性药品,对连续三次排名前十位的药品实行重点监控或暂停采购,有效遏制不合理用药行为。
——公共卫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稳步推进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覆盖面,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截止2020年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人均74元。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接受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群众政策知晓率达80%。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达90%以上。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9.49%;并适当增加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人数。提高妇女儿童保障水平,规范实施民生实事工作。累计开展免费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8.7万人,惠民资金429.78万元,免费乳腺癌筛查8.7万人,惠民资金691.29万元,产前筛查率达65.24%,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98.23%,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95.92%,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率达99.53%,婚前检查率达81.7%,孕前优生检查率达98.54%。
——人口家庭发展更加均衡。人口生育水平和变动态势基本平衡,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下降态势。持续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逐步健全,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高。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保障有力。
——医共体服务能力不断强化。2019年7月,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郏县医疗集团建设实施方案》,成立郏县医疗健康集团,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联合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二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20家医疗卫生机构组成。将妇幼保健、疾病防控和中医药发展融入集团管理,推动医防融合发展,引导资源下沉、重心下移。打造县域医疗中心,县级四家医院全部通过二级甲等评审。创建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等省、市级重点专科11个,通过国家级胸痛、卒中等4大救治中心评审。以县级医院为纽带,向上与国家、省、市三级医院建立专科联盟32个;向下带动乡镇卫生院开展科室共建25个,填补基层医疗机构耳鼻喉、口腔、眼科等科室空白,县域内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截止2020年底,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83.57%,同比上升0.39个百分点,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率达到65.15%。建立基于智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郏县健共体“3221”模式,构建以预防、治疗、康复、医养结合为核心的连续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和以公卫、医疗、医保、居民健康指标和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利用信息平台做支撑,实现居民健康的精细化管理。2020年底,慢性病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率达到80.1%,全县常住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6.83%,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健康促进县。县域内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形成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全员人口三大数据库,整合查询、挂号、就诊、结算、支付等功能,实现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已制发健康卡54万张,占全县常住人口94.7%。通过建立六大共享中心,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群众就医体验明显改善。远程问诊9800余人次,远程会诊723余场次,远程心电诊断1.72万例,远程影像3500余例。
—— 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一是对4家县级公立医院持续实施“十大指标”宏观监管。根据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要求,结合各医院实际情况,对县人民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4家公立医院每月上报医疗数据进行逐一核实、分析,并将汇总数据及分析结果上报,对达不到省定指标的医院限期整改。二是继续做好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工作。为切实做好卫生支农工作,按照《平顶山市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实施方案》要求,依次序安排县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下乡开展支农工作,截止目前共安排610名县级医疗机构业务人员下乡开展支农工作,通过带教、业务指导等方式,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三是推进郏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县人民医院人才、技术、重点专科等核心竞争力建设,提升县人民医院制度化、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有效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任务。四是开展持续医疗质量提升工程。制定《郏县医疗质量管理提升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健全医疗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制度、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发挥信息化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和强化全员医疗安全和风险防范意识的教育培训等工作,逐步提升县域内医疗质量。五是开展院前急救体系建设。通过强化乡镇卫生院急诊科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急诊急救医护人员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全县急诊急救网络体系;为进一步提升120指挥中心工作效率及网络医院院前急救工作,开发了郏县院前院内一体化120急救网络指挥调度系统。六是开展二级甲等医院等级评审工作。通过医疗机构等级评审,进一步提升医院整体服务能力,满足县域内就诊需求。七是抗菌药物、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使用培训及麻精药品购用印鉴卡校验工作。2020年,按照上级要求,通知全县各级医疗机构进行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简称麻卡)进行年度校验,全县共有15家医疗机构进行申请校验。
——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医务人员快速反应,坚决阻断疫情扩散蔓延。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不移执行“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深入贯彻省委、市委历次疫情防控专题会议精神,从严从实从细从紧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迅速响应、不惧风险、连续奋战,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疫情的底线,取得了疫情防控工作阶段性的胜利,社会秩序及群众生产生活也得到了全面有序的恢复。
二、面临形势
(一)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给卫生健康事业提供新机遇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目标,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发展高端医疗设备。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健康产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打造“健康中国”、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健康梦,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十四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新区的建设为医疗卫生资源总体布局和结构调整带来新的动力。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医药行业发展带来新动力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影响卫生健康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和复杂,医疗卫生重大体制机制问题亟待破解。县级公立医院医护人员数量不足,乡镇医疗机构高层次医务人员缺乏,医疗设备相对落后,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83.57%,与90%的目标有一定差距。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覆盖面的扩大和保障水平的提高,对卫生服务的供求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健康转型带来健康危险因素新变化
郏县正处于快速的健康转型阶段,受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不合理等综合因素影响,从长远看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快速城镇化、工业化,使食品药品安全、饮水安全、职业安全成为重大危险因素。吸烟、环境污染、不合理营养、缺乏锻炼、肥胖、精神因素等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处于失控状况,潜在的危险日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成为对群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疾病,且以每年数百人的速度递增;据流行病学调查,居民死因顺位中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创伤、内分泌、代谢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城镇居民中因罹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已占死亡人数的85%以上。
(四)需求多样化发展提出新要求
随着人民群众健康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对医疗卫生资源的供给提出新的要求。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带来基本医疗需求总量增加。全面实施两孩政策、生育政策的调整,对妇科、儿科、母婴保健、生殖保健等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将发生改变。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不均衡与城镇快速扩张的矛盾日益突出。
(五)数字医疗为健康事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十四五”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的支撑保障要求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施行的第一个五年。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应用发展,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健康医疗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技术标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普及与共享。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实现就医“一卡通”,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条件,也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手段的革新带来无限可能,成为郏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系列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目的,提速提质推进健康郏县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争当中原更加出彩样板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郏县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惠民便民
以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为出发点,将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首位,将基本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疗为主向以健康促进为导向转变,以供方为主向以需方为导向转变,按照公平、可及、共享的要求,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健康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和计划生育权利,落实便民惠民措施,使全县人民切实享受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成果。
(二)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以改善健康公平和均等为出发点,科学配置卫生健康资源,优化资源结构,重点向公共卫生和农村倾斜,健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健康公平性和均等化,实现卫生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实现城乡和区域之间卫生健康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三)坚持机制创新,科学发展
从立足县情,因地制宜出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人才引进,依靠科技和信息等要素支撑,创新卫生健康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抓改革,强基层,重学科,促转化”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重点学科建设,营造良好的科学技术发展氛围,不断提高卫生健康效能,加快卫生健康从外延扩张发展向内涵提升转变,增强卫生健康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从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出发,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基本卫生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卫生健康责任和公共财政支撑功能,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作用,形成责任共担机制,使社会全体成员既成为受益主体,也成为行动主体。
三、总体目标
围绕全县“十四五”期间总体实现“3355”发展目标,全力推进“健康郏县”建设,推动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推进以治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理念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大力推进卫生健康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生活困难群众倾斜,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着力点,坚持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坚持推进卫生健康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等原则,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进地方卫生健康体系建设,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卫生发展模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到2025年,全县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模式明显转变,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促进全民健康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基本建立。全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居民健康水平发展指标保持全市先进位次,总体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四、具体指标
郏县卫生健康事业“十三五”规划指标完成及“十四五”发展目标
分类 |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15年 基础值 | 2020年 实际值 | 2020年 全省均值 | 2025年 目标值 | 属性 |
健康 水平 | 1 | 人均期望寿命(岁) | 75.6 | 79.65 | 77.5(2019年值) | 80 | 预期性 |
2 | 婴儿死亡率(‰) | 3.5 | 2.13 | 3.21 | ≤4.2 | 预期性 | |
3 |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5.43 | 3.2 | 5.4 | ≤5.3 | 预期性 | |
4 |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 12.06 | 21.31 | 9.27 | ≤9.5 | 预期性 | |
5 |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 -- | -- | 16.5 | ≤15 | 预期性 | |
健康 生活 | 6 |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 | 26.83 | 26.67 | 30 | 预期性 |
7 |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 | 22.11(2018年值) | 23.14(2019年值) | 20 | 预期性 | |
8 | 省级及以上卫生乡镇占比(%) | -- | 77 | 95.1 | 100 | 预期性 | |
9 | 省级及以上卫生村占比(%) | -- | 40 | 52.1 | 55 | 预期性 | |
资源 配置 | 10 |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 4.28 | 4.65 | 7.7 | 6.8 | 预期性 |
11 |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1.81 | 2.34 | 2.61(2019年值) | 2.6 | 预期性 | |
12 |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 1.61 | 2.25 | 2.89(2019年值) | 2.73 | 预期性 | |
13 | 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数(人) | 0.25 | 0.28 | 0.31 | 0.36 | 预期性 | |
14 | 每千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 -- | 2.97 | 2.37(2019年值) | 3 | 预期性 | |
15 | 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 1.16 | 1 | 0.76 | 比“十三五”末提高30% | 预期性 | |
16 | 每千常住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 | 1.29 | 1.13 | 2 | 预期性 | |
健康 服务 | 17 |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 97.24 | 94.22 | 85 | >85 | 预期性 |
18 |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 96.14 | 94.96 | 90.04 | ≥90 | 预期性 | |
19 | 产前筛查率(%) | -- | 58.17 | 65.22 | ≥75 | 预期性 | |
20 | 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 | -- | 99.27 | 98.75 | ≥98 | 预期性 | |
21 | 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 -- | 52.18 | -- | 力争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 | 约束性 | |
22 | 65岁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化健康管理率(%) | 60 | 79.49 | 60 | ≥65 | 预期性 | |
23 |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 90 | >90 | 97.2(2019年值) | ≥95 | 约束性 | |
24 | 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 | 60 | 79.93 | 60 | ≥65 | 预期性 | |
25 | 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 | 60 | 81.08 | 60 | ≥65 | 预期性 | |
26 |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 | 80 | 90.21 | 87 | ≥90 | 约束性 | |
27 |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 | -- | -- | -- | ≥85 | 预期性 | |
28 |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村卫生室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 | 10、10 | 10、10 | -- | 10、10 | 预期性 | |
29 |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 | -- | 40.72 | 42 | <40 | 预期性 | |
健康 保障 | 30 | 个人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 -- | -- | 32.06(2019年值) | ≤25 | 约束性 |
健康 产业 | 31 |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年均增幅(%) | -- | -- | -- | 8.5 | 预期性 |
第三章 重大发展战略
一、积极推进全面健康战略
实施健康郏县行动计划,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优化防治策略,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完善政府投入、医疗保障等配套政策,转变服务模式,加强少年儿童健康工作,增强主动防病意识,全面加强妇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群众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提高健康水平。构建面向公众的权威健康资讯交流信息平台,加强健康、医药卫生知识传播,全面普及健康知识,增强居民的健康意识、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健康资源有效利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加快发展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健康服务业,实现基本健康服务协调发展。
二、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战略
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强化基层基础性工作落实。做好人口工作,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稳定适度生育水平,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维护群众生殖健康,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三、全面启动健康老龄化战略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推动医养结合,开展老年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业,推动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
四、持续推进重大疾病防治战略
按照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原则,以县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重点,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推进县预防控制体系和机构建设。加强重点疾病监测,完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建立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提升监测质量。
五、探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坚持对外开放,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开展与域外高端医疗机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管理理念。推进双向开放,加强技术合作。
第四章 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一、 医院设置
(一)公立医院设置
1.功能定位
公立医院主要承担县域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负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指导,开展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做好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及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健康扶贫等工作。加强对辖区内慢性病防治的技术指导,做好慢性病信息报送工作,统筹协调做好死亡病例死因医学诊断和报告,建立健全医院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2.机构设置
坚持公立医疗机构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导地位,结合郏县总体布局规划、经济社会以及人口发展状况,依据辖区服务人口、服务半径、交通、疾病谱等因素,分类确定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同时,要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规模适度的原则,严格控制城市大型公立医院发展规模。原则上设置县级综合医院2家、县级中医院1家、县级妇幼保健院1家。
(1)县级综合医院
郏县现有县级综合医院两家,即郏县人民医院和郏县第二人民医院。
郏县人民医院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编制床位1000张。截止2020年底,医院执业(助理)医师243人,执业护士394人。大型医疗设备包括0.2T和1.5T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64排CT和DSA等设备。“十四五”期间,实现郏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程;通过三级综合医院评审。增加直线加速器、16排、64排和128排CT、3.0T核磁共振和DSA等大型医疗设备。继续创建1-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和5-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郏县第二人民医院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编制床位数300张。截止2020年底,医院执业(助理)医师165人,执业护士216人。大型医疗设备有:16排和128排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1.5T核磁共振等。“十四五”期间,加强医院精神病重点专科建设,增设医疗床位200张。
(2)县级中医院
郏县中医院为三级中医医院,编制床位数为500张。截止2020年底,医院执业(助理)医师207人,执业护士251人。大型医疗设备有:64排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5T核磁共振等。“十四五”期间,增加128排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3.0T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疗设备。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吸收机制,优化岗位福利待遇。改进和完善医院绩效管理,促进医院全面发展。
(3)县级妇幼保健院
妇幼保健院为三级妇幼医院,编制床位数为350张。截止2020年底,医院执业(助理)医师160人,执业护士219人。“十四五”期间,实现新院址搬迁项目,创建1-2个省级重点专科,5-6个市级重点专科。通过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力争在妇幼健康服务能力、诊疗服务模式、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到重点提升。建设康养中心,强化托育、托幼建设与管理,延伸早教课堂服务,探索推行学龄前教育。建成集妇幼保健公共卫生服务和妇女、儿童医疗为一体的现代化妇女儿童专业预防保健医疗机构。
(4)专科医院
专科医院面向全县服务,床位资源全县统筹,根据需要变化动态调整。专科医院机构设置原则上不受区域限制,重点鼓励发展和调整部分专科医疗资源。根据《郏县卫生健康委关于进一步明确郏县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的通知》文件要求,各公立医院按照功能定位和重点专科发展方向,可以加强重点专科能力建设,但床位设置不突破公立医院床位设置规划。
(二)社会办医设置
1.功能定位
社会办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社会办医院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立医院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可以提供高端服务,满足非基本医疗需求;可以提供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医疗服务,对公立医院形成补充。
2.机构设置
促进社会办医,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医疗卫生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老年护理、康复养老和临终关怀医院。
(1)民营综合医院
郏县现有民营综合医院2家:郏县康泰医院、郏县仁济医院。郏县康泰医院是民营一级综合医院,编制床位数40张。郏县仁济医院是民营一级综合医院,编制床位数50张。
(2)民营中医院
郏县现有民营中医院3家:郏县四知堂中医院是二级中医医院,编制床位100张。郏县太朴寨骨伤医院是二级中医骨伤专科医院,编制床位100张。郏县瑞媛堂中医院是一级中医医院,编制床位20张。“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2-3个体现中医药特色的重点科室。
(3)民营专科医院
郏县现有民营专科医院2家:郏县华健骨科医院是二级骨科医院,编制床位100张。郏县光明眼科医院是二级眼科专科医院,编制床位50张。“十四五”期间,民营专科医院需要加快人才培养,做好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争取培养出省级学科带头人1-3 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6 人。眼科专科医院建立白内障、眼底病、斜弱视及小儿眼病专科等名牌科室,建设县级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危急和疑难重症病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诊所等。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1.功能定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服务,并受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社区卫生室(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社区医生的培训等。
2.机构设置
按照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或一定服务人口进行设置。在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内每3万-10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十四五”期间完成郏县龙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郏县东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按照社区居委会所辖范围或居民人口0.8-1万人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定,短期内达不到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条件的,暂时可设置卫生室(所),满足社区居民都能享受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如国家出台相关新的政策要求或达到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条件时,及时撤室(所)建站。
(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
1.功能定位
乡镇卫生院分为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一般乡镇卫生院,承担着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疾病预防与管理、健康扶贫、危急重症病人的初步现场急救和转诊;提供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提供预防保健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大力推广中医药服务,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卫生管理职能。
村卫生室在乡镇卫生院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承担行政村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包括疾病的初步诊查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以及康复指导、护理服务;危急重症病人的初步现场急救和转诊服务;传染病和疑似传染病人的转诊;为挽救患者生命而实施的急救性外科止血、小伤口处置等。
2.机构设置
乡镇卫生院按照乡镇(街道)行政区划或一定服务人口进行设置。“十四五”期间,全部实现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综合考虑城镇化、地理位置、人口聚集程度等因素,争取3-5家乡镇卫生院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水平达到综合医院二级管理水平。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基础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
全县现有377个村卫生室。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置一所村卫生室,人口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行政村可酌情增设;人口较少或面积较小的行政村,可与相邻行政村联合设置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则上可不设村卫生室。按照行政区域属地化管理的原则,门诊部和个体诊所隶属于辖区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原则上不过多批设相同类型的门诊部,个体诊所数量不予限制。
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设置
1.功能定位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是向辖区内提供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精神卫生、急救、采供血、综合监督执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标准管理、出生缺陷防治等,并承担相应管理工作的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急救中心等,原则上由政府举办。
2.机构设置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数、服务范围、工作量等因素合理设置。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鼓励组建综合性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行按行政区划分级设置,县级行政区划内同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原则上只设置1个,县级以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承担相关工作。
(1)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置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免疫规划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艾滋病/肺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公共卫生监测与管理、职业病监测与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职能。十四五期间,完成县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继续推广“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活动和“健康促进234模式”,争取在县域内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率、覆盖率达到100%。
(2)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设置
县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统筹整合妇幼健康服务资源,从人才、资金、设备、妇、儿、产科病床设置、服务质量控制等方面统一规划,科学调配和利用县域资源。十四五期间应从县域医改入手,加强妇幼健康服务融入,同时将乡村两级计划生育服务人员统一纳入妇幼健康服务管理。
(3)县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所设置
县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所,规范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所的设置。“十四五”期间,在全县13个乡镇、2个街道成立卫生监督协管室,使卫生监督机构延伸到全县所有乡镇,管理到村。
(4)县卫生应急医疗救治机构设置
县原则上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120急救指挥中心。120急救指挥中心人员数量应当根据服务人口、年业务量等进行配备。“十四五”期间,以120急救指挥中心和院前急救系统为依托,升级完善全县的急救服务网络。
(5)县精神卫生防治机构设置
以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设置1所县级精神卫生防治专科医院。
第五章 重点任务
一、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一)规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统筹规划全县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健全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卫生、精神卫生、卫生监督、职业病防治、眼病防治、口腔病防治、院前急救、采供血、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疾病预防体系改革,完成县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强县疾控中心专业技术力量和实验室设备设施配备,具备核酸检测能力。推进全县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建设独立的公共卫生医学中心(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独立的感染性疾病科。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持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大职业健康监管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在县域内至少建立1所职业健康检查机构。
统筹规划全县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精细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卫生、精神卫生、卫生监督、职业病防治、眼病防治、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利用患者诊前、诊中、诊后时间,为重点人群提供预约、筛查、建档、随访、健康教育等服务。落实县域健共体内全员参与慢性病和老年人健康管理责任(如测量血压、更新健康档案等),将慢病管理融入医疗服务全过程。加大职业健康监管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
(二)加快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构建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整合各类医药服务信息,实现病例和症状监测信息实时汇集,开展系统化分析并具备预警功能。完善常态化防控保障机制,形成城乡融、上下贯通的应急救治服务网络。加强各医疗机构疫情防控能力提升,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及发热哨点全面建成启用。改善县疾控机构设施设备条件,提升县级医院救治能力,完善全县传染病救治网络,改造升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推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十四五”期间,创建1-2家卫生应急建设示范单位。加强县120急救指挥中心协调运作,强化120急救指挥中心与急救分中心之间的信息管理,保障各急救中心急救设施、人员工作经费,提高应急救治水平。
(三)加快建立医防融合、防保融合新机制
强化公共卫生职能,不断提高医疗机构疾病防治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分诊点建设,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做好重点传染病的预检分诊,严防院内感染发生。加强对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和疾病监测知识培训,提高传染病诊断和报告能力。同时,加强传染病人集中收治,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人际间传染。进一步建立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方联动的公共卫生工作机制,实现专业公卫机构与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探索建立“医防合作”工作新型疾控体系模式。
医保系统作为“三医”联动中的重要一环,有效链接医疗服务的供方和需方,牵一发而动全局。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公共卫生体系与医疗医保体系融合成为国家重大需求。因此,可将医保改革作为基础,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建立统一的医保信息系统,借助大数据,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医保监管,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推进差异化的医保支付机制,以强基层为目标,合理引导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支付比例,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与医疗医保的融合协同,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
二、全面实施“健康郏县”促进行动
(一)做实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深入推进全民健康促进,持续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水平。构建开放普及的健康教育体系,推动卫生健康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促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注重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重要作用,把健康促进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落实以健康促进“234”格局为牵引,深入推进健康中原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开展健康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覆盖率达100%。开展“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行动覆盖全县所有乡镇、街道。每个社区/村都有健康教育场所,培训至少1名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100%的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50%的学校启动健康促进学校建设。宣传内容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为核心,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技能,确保我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25年达到30%。
(二)强化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防控
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努力减少艾滋病新发感染,感染者和病人抗病毒治疗率、病毒抑制率达到90%以上,保持低流行水平。全县内建立3所艾滋病初筛实验室,13家艾滋病检测点。开展结核病诊疗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加强慢阻患者健康管理,提升基层防治能力和水平。规范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确保报告患病率不低于4.5‰、规范管理率不低于80%、规律服药率不低于50%。完善地方病监测体系,强化干预与管理。到2025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5%以上。
(三)深入推进职业健康工作
健全完善职业病防治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职业病防治协调议事机构的作用。综合运用监督执法等措施,以职业性尘肺病、化学中毒、噪声聋、放射性疾病为重点,持续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巩固和拓展尘肺病防治攻坚成果。加强基层职业病防治技术机构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技术服务和保障水平。
(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加快爱国卫生与基层治理工作有机融合,推动爱国卫生“一科普六行动”常态化制度化,积极开展“城乡整洁”行动等各类爱国卫生运动,做好“爱国卫生月”宣传,定期开展环境大扫除,推动门前三包、垃圾分类等管理制度落实,倡导“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开展五星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居民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持续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创建成果,推动乡镇、村同创同建,建立常态化督导检查机制,圆满通过国家卫生县复审,到2025年,实现省级及以上卫生乡镇创建全覆盖。持续开展卫生村、卫生先进单位、卫生居民小区创建活动,始终保持全省前列。持续推进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学校等无烟环境建设,提高全面无烟法规保护人口比例。稳步开展病媒生物防制,确保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始终达到国家C级标准。持续推进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基本实现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工作落实。大力推动健康社区、健康乡镇、健康单位、健康企业、五星文明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充分发挥健康乡镇、健康村示范带动作用,到2025年,力争创成省级健康乡镇4个,省级健康村15-20个,进一步夯实健康郏县基础。
(五)做好健康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保持现有健康扶贫政策基本稳定,持续开展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并建立“等额对调”长效帮扶机制。将健康扶贫成果与县域医改、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完善稳定可持续的健康帮扶长效机制。
三、提升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加快县域内重点卫生项目建设
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加强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医疗集团各项制度,按照卫生健康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强化政府在配置卫生资源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建设。完成县人民医院新址、县妇幼保健院新址、县中医院二期、县疾控中心和东城街道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鼓励县域内乡镇卫生院在做好日常诊治业务的同时,拓展业务范围大力发展中医康复、医养结合、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服务。
(二)加快建设重点专科和区域医疗中心
实施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质工程。以引进人才、队伍、技术、管理、设备为重点,以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学科建设互助、人才培养互动为目标,与省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引进一流专科人才、先进管理理念、领先业务技术。到2022年底,建成2-3个省内有特色的重点专科;到2025年底,争创1-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建成5-6个省内有特色的重点专科。
(三)建设高水平县级公立医院
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救治能力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力争5年内4家公立医院全部达到三级医院水平。布局专科建设,充分发挥相关专科特色,扩大专科医疗资源供给,促进专科资源均衡布局和发展,提升医院综合服务实力。到2025年,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医疗服务体系能力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明显改善;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卫生总费用增幅与本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幅相协调;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
(四)提升县域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以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为重点,切实提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建设,每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应有自己的特色专科,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完善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着力打造薛店、堂街、冢头、安良4家乡镇卫生院成为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强化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优势专科建设。“十四五”期间,全部实现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争取3-5家乡镇卫生院达到综合医院二级管理水平。到2022年,实现公有产权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达到80%;到2025年,实现公有产权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率达到90%以上。
(五)推进医疗服务质量监管
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监管体系,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质量安全和机构运行的监测监管。开展医疗机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依法执业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监管,开展传染病防治、医疗废物、职业卫生等专项执法。加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到2022年,建立较为完善的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二、三级公立医院全部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全面提升县域内医疗服务管理质量和水平。探索实施与诚信制度相结合的诊后统一结算。规范临床用血管理,提高医疗机构合理用血水平,保障血液安全。
(六)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落实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培养名医大家,优化人才梯队。落实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狠抓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推进继续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全科医生。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卫生健康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卫生专业人才。加快引进、培养中医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管理等技能人才。加强与市级和省级医疗机构协作,协助培育本土高层次人才。到2025年,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职称层次明显提高,学历层次显著提升,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七)推动村卫生室(站)基础提质升级。
将村卫生室(站)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范围,与村内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村卫生室(站)统一建设标准,建筑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对于乡村医生自建、已经达标、独立设置的村卫生室(站),通过资产转让、政府购买等形式转为集体或国有资产。建立健全村卫生室(站)运行管护机制,对村卫生室(站)日常运行发生的水费、电费、网络使用费和房屋修缮、设备更新维护等公用支出,以及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投保医疗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给予适当补助,每个村卫生室(站)每年不低于6000元。实现慢性病主要用药可以在村卫生室(站)满足。
四、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推进紧密型县域健共体建设
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健共体建设,构建定位明确、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以推进人财物统管、医保基金按人头总额预算管理为核心,以考核评估为抓手,切实提高县域健共体建设质量,县域健共体建设达到国家评判标准、建设成效监测指标达到优良标准。实行医保基金按人头总额预算管理、打包支付政策。将疾病控制、妇幼保健、中医药服务和健康促进等融入健共体,实现医中有防、防治结合。继续推行基于智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郏县健共体3221模式”,持续增强县域健康服务能力。到2025年,县域健共体内形成“一体化、集团化、信息化、均等化、便民化”的服务模式,力争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县域内基层就诊率达到70%左右。
(二)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巩固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果。持续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现代医院治理体系,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持续完善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后补偿政策,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推进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管理和内涵建设,加强院内医保基金使用监管,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在“十四五”期间,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公立医院发展向高质量迈进。推进医联体,医共体的建设,提升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科学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持续提升本县公立医院医疗质量,大力倡导循证医疗理念,杜绝过度医疗,规范化医药目录,合理用药,不断降低医疗成本,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为群众在经济和时间上节约成本。公立医院要强化医院管理制度的建设,制定章程,明确办院宗旨和方向。建立健全医院决策、民主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绩效考核、人才培养培训、科研管理等制度,激发广大医务工作人员参与医院管理、服务人民健康、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医院党建,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把医院党建与各项制度建设紧密结合。注重医患关系,做好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提供适当的人文关怀,增强患者的就医获得感,树立医患互信的医院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加普惠、更有效率的健康服务。
(三)不断提高基层医生待遇
落实公益一类工资保障政策、“两个允许”和基层医务人员生活补助制度,对在乡镇、社区工作的基层全科医生发放岗位津贴,基层全科医生收入不低于县级综合医院同等条件临床医师平均收入水平。通过“乡聘村用”派驻到村卫生室(站)工作,对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优先纳入。“乡聘村用”人员纳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在聘用期内按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政策规定缴费标准参保,单位承担缴费部分列入县级财政年度预算。依据岗位需求,允许医学专业大专以上高校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并在5年有效期内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逐步推进“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政策,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编人员档案工资、“五险一金”、政策性补助等全额纳入政府年度预算。在当年医疗服务性收入中,扣除成本和提取各项基金后的结余部分,不低于60%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发奖励性绩效工资,并在奖励性绩效工资中设立全科医生岗位津贴等子项目;70%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收入用于签约团队内部分配,确保基层全科医生收入水平不低于县级同等职称临床医师平均收入水平。将不低于50%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交由村卫生室(站、所)承担,依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补助经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补助经费按村卫生室(站、所)服务人口数量和当年人均标准核定,服务人口不满1000人的,按1000人给予补助;偏远、贫困地区可适当提高补助水平。
(四)持续推进药品耗材使用管理
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医疗机构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做好国家集中采购药品临床使用管理,开展药品耗材配备使用监测和临床综合评价,提高药品供应保障能力。
(五)建立高效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强化基金保障能力,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强化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增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全面落实基金筹资相关政策,加强基金预算管理和风险预警。贯彻落实《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加强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的全方位监管,确保基金安全。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在总额预算管理基础上,实行多元化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落实“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制度。加强医保公共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持续提升医疗保障服务能力。
(六)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在推进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和紧密型县域健共体建设的基础上,整合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推动形成预防、治疗、康复、养老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服务供给格局,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与融合,促进县域内形成组织管理、服务供给、发展资金、人力资源、信息共享为一体的医疗卫生体系治理新模式。
五、强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
(一)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
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实现乡镇卫生院中医馆设置全覆盖。推动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疾病防控机构建立分工合作机制,形成符合中医特点的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秩序。充分发挥县中医院中医药专科优势,与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力资源共享,共建专科实现利益共赢。到2022年,力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馆”建设达到100%。到2025年,40%的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馆”达到“省级示范中医馆”标准。
(二)提升中医药服务特色优势
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努力提高中医药人员整体素质,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财政投入,完善推进中医医院的房屋、设备配置,改善就医环境和设备条件。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健康巡讲,将中医药文化、健康素养知识推广率、知晓率提升至100%。加大对中医投入力度,建设一批郏县的中医品牌,发挥中医药专科优势,提升中医药核心竞争力。同时大力发展中药种植面积,建立中草药种植基地,发挥我县艾草、杜仲等种植优势。积极将我县宋氏中医外科和叶氏祖传骨伤膏药申报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做好相关传承工作。
(三)巩固优化中医药人才队伍
坚持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师承教育并举,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努力提高中医药人员整体素质。联合国内知名中医药大学,积极打造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和中医适宜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通过跟名师学习、集中理论培训和临床实践等方法,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中医药队伍,培育一批市级知名的中医药专家,培养一批县级中医药临床技术骨干,培训一批乡镇和社区工作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手。
(四)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十四五”期间继续保持 “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强化中医药特色优势,培育中医重点专科。加强中医专科建设,加大对“郏县中医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投入力度,建设一批郏县的中医品牌。郏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理疗科,糖尿病科、脑病科在群众中已形成广泛影响力,在全县率先成立卒中中心及卒中中心联盟,进一步提高了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脑卒中诊疗服务水平。“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中医儿科、肿瘤、骨伤、老年病科、周围血管科等中医专科,在现有基础上再争创2-3个省级特色专科,提升中医药核心竞争力。
六、扎实做好“一老一小”照护服务和妇幼健康工作
(一)积极实施人口老龄化应对措施
完善老龄工作机制,健全与老龄办职能相匹配的工作机构和工作队伍。加快发展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形成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加强老年医学和医养结合服务人才培养,提升医养康养服务能力。积极发展建设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中心等机构。全面落实二孩生育政策,做好出生人口监测分析。到2022年,建立1-2所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或护理院,至少有1所安宁疗护中心,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0%;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100%。
(二)做好婴幼儿照护服务
落实托育机构登记和备案管理办法,发展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普惠性托育服务,继续开展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创建,带动提升全县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2022年建立1—2家符合当地实际、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并至少选择1所普惠性幼儿园开设托班试点。到2025年,县域内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设置实现全覆盖。
(三)持续完善妇幼健康服务
以县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与妇幼保健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相结合,推进县妇幼保健机构提质升级,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推广“两个体系”(生育全过程医疗保健服务、基层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两个融入”(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融入县域医改、中医药适宜技术融入妇幼健康)试点经验;以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为抓手,完善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体系;以持续实施“两筛”“两癌”民生实事为契机,推进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体系建设,完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构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长效机制。力争使全县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目标任务9/10万以下,5岁以下死亡率控制在目标任务6‰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目标任务5‰以下,各项指标在“十三五”的基础上持续向好。巩固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扎实做好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筛查等。
(四)建立完善医养结合服务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结合,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结为医养联合体,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到2022年底,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养老机构、敬老院利用现有资源,内部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城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内部建设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鼓励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设立老年病医学科、康复医学科。开展老年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康复、护理能力。鼓励引导县域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五)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
提高对医养健康产业的重视程度,有针对性的提供健康服务。未来几年,人口老龄化现象凸显,医养健康服务需求巨大,整个医养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急速扩张。目前,高资产净值人群中,70后占比33.65%、60后占比25.05%,随着时间推移,这部分人群会成为医养健康产业具有核心价值的客户群,有效拉高整体消费能力。因此,差异化配置医养健康产品,大力推进公益性医养机构和大众化医养产业建设,同时积极打造高端医养品牌,提供更丰富的养生、保健、休闲产品和高精尖的医疗配套服务,满足各群体的服务需求。
(六)强化医养结合机构的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办医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国内外各类医疗集团进行合作,重点引进大型国企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辐射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好的优质医养健康产业项目,结合我县特色资源,开发集旅游休闲、度假、商贸、医疗、养生等为一体的综合项目,力争打造成全国文明的医养品牌。同时,项目落地可以为我县医养市场注入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并能够作为地方产业龙头,进一步带动本地医养项目的发展,逐步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七)加快医养健康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建设一支医养管理与专业服务队伍,制定医养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根据医养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有计划地通过长中短期培训、在岗培训、进修培训、讲座培训、交流互动等方式,提升医养产业管理和专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采取人才引进优先,加强与行业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优化人才考聘方案,采用公开招聘、考核招聘的方式引进医养健康专业技术人才,设置医养产业公益性岗位,补充增强医养人才队伍。在发展医养产业中注重量的发展,更加注重质的发展,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制定规范合理的考核标准以及行之有效的综合监管制度。积极落实基层卫生人员在线学习制度化、“三基”培训和岗位练兵常态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每年业务收入的5%作为人才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本单位的人员进修、学历提升、岗位练兵和继续教育补贴。2025年,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公共卫生类别执业(助理)医师、1名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全科医生、2名高级职称临床医师;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达到45%以上。
七、加快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
(一)促进社会办医规范发展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动社会办医疗机构向高水平、多元化、集团化发展,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支持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开展医疗业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合作。积极构建多元化的办医格局,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老年护理、康复养老和临终关怀医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服务。
(二)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大力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如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方法。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探索融合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丰富中医治未病内容,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开发适合郏县居民的健康养生方法或产品以及健康管理服务项目。
(三)强力推动康养产业发展
推进养老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培育健康养生服务新业态,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推广长寿品牌,拓展市场经济。打造郏县长寿特色品牌,拓宽产品市场。打造以康复、养生、养老、休闲、长寿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为一体的康养小镇。挖掘整合郏县丰富的康养资源,推动康养服务与旅游服务有机融合,形成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健康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全国健康养生福城。
八、健全完善事业发展支撑与保障
(一)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
继续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推进电子居民健康卡、人脸识别支付等,实现居民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一卡通用。推进人口健康信息产生、采集、共享和利用的全面规范管理,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化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业务信息系统功能,提升重大疫情应急响应能力。
(二)加快智慧医院建设
推动医疗机构间基本医疗诊疗信息共享、检验检查、影像结果互认,探索建立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系统。“十四五”期间,争取实现县级四所公立医院全部建成互联网医院。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建立完善预约诊疗制度等改善医疗服务工作。建立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系统,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现代医院建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创新“5G+医疗健康”新模式
探索推进智能家庭医生预约、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服务、远程会诊、分级诊疗制度、公共卫生服务等“5G+医疗健康”郏县模式,打通群众就医问诊不便的“最后一公里”,深化大数据创新应用,促进信息共享。加快建立5G导诊、5G院前急救、5G远程手术、5G示教以及互联网医院等信息化系统,实现在5G网络环境下,通过智能机器人为患者提供互动式的导航导诊服务,实现“上车即入院”,通过5G网络实现在线复诊和常规咨询为主,集问诊、处方、支付及药物配送为一体的一站式平台。
(四)创建全国智慧医养结合农村示范基地
实现医养智能技术应用创新,坚持养老事业与养生产业并举,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完善的医养结合产业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健康郏县建设,将我县打造成康养产业的全国创新县、引领县和示范基地。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把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融入规划实施之中。全县要充分认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对建设健康郏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党组织对卫生健康工作的统一领导,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指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对主要指标设置年度目标,明确职责,合理配置卫生健康资源,认真组织落实,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采取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
二、加大健康投入
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的投入责任,建立完善卫生健康公共财政保障体系。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健康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保障、人口事业发展的投入机制,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明确政府责任,逐步提高政府卫生健康投入占卫生健康总费用的比重,降低居民个人医疗卫生费用。加强对政府卫生健康投入的管理监督。
三、优化发展环境
深入开展医疗卫生机构行风建设,落实工作措施,积极推进合理治疗、合理收费、合理用药,公开各种收费项目标准,落实服务承诺,完善服务流程。加强对卫生、健康服务人员从业素质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医患沟通,缓解医患矛盾,真正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合作的医患关系。强化宣传倡导,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创新宣传模式,拓展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形式和手段,努力营造良好的卫生健康发展环境。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抓手,推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
四、强化评价监督
加强规划管理,维护规划的指导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完善工作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完善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拓宽民主评议渠道,加强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评估。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评估发现的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确定因素,按照规定的程序及时调整规划内容。建立规划评价激励机制,对在评价、评估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进行表彰。建立规划实施问责制度,加强绩效考核,落实工作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