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郏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文号 郏政〔2024〕4号 索引号 000jx-00000-1754-00001 发布日期 2024-04-30
主题分类 政府文件 有效性 有效 服务对象 全社会
郏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郏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
日期:2024-04-30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县经开区管委会办公室:

现将《郏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4年4月30日

 

                    

郏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为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掌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23〕18号)、《河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河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文物普办〔2024〕1号)、《平顶山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平顶山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平文物普办〔2024〕1号)要求,为保障郏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科学、有效开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普查总体要求

郏县历史底蕴深厚,周设邑,秦置县,境内有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4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6个、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镇)12个、中国传统村落21个、河南省传统村落86个,文物资源丰富。开展郏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对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设文化强县,具有重要意义。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相关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以科学、精准的普查成果,推进县域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促进郏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组织领导。全县各单位要深刻理解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相关工作要求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工作,发挥单位领导班子总揽全局的核心作用,在普查工作中把握方向、谋划全局、营造良好环境,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根本保证。

2.坚持广泛参与。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街道办事处是本区域文物普查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组织乡镇(街道)相关人员、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高效协同开展普查工作。

3.坚持实事求是。普查过程中准确把握文物的基本信息,科学研判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做到应查尽查、不留死角,如实反映文物现状。

(三)总体目标

1.全面掌握我县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级别、类别、属地和地理信息、所属年代、产权、用途、四有状况、保存现状、分布情况、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等各项要素,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依据。

2.建立我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根据普查成果,建立全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适时向社会公布;绘制全县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分布矢量图层,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3.提高我县文物系统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通过本次普查,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文物保护队伍。

4.加强对文物知识、法律法规、文物普查意义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文物和普查工作重要性的认知,推进普查成果共享,增强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

二、普查主要任务

(一)普查范围和内容

普查范围是我县辖区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共六个类别。其中古文化遗址分为17个细分类别,古墓葬分为4个细分类别,古建筑分为15个细分类别,石窟寺及石刻分为5个细分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分为19个细分类别,其他分为3个细分类别,共计63个细分类别。

普查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复查对象是指三普所有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是指三普尚未登记、2012年以来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本次普查实地调查阶段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

普查主要内容包括普查对象名称、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

(二)普查任务

1.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开展复查。普查准备阶段,各乡镇(街道)全面归集文物保护单位核定公布文件、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公布文件,完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逐处明确三普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级别、所属文物保护单位名称。实地调查阶段,以乡镇(街道)为基本单元,对三普所有登记不可移动文物逐一开展实地复查,参考三普登记信息,按本次普查登记表进行信息采集与填报,核准、补充、完善相关信息,重点确认复查文物的当前保存状况。

2.对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开展调查。普查准备阶段,各乡镇(街道)全面梳理2012年以来本辖区范围内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区域性专题调查等已经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清单,建立新发现文物线索清单。普查系统预置新发现文物线索清单,实地调查阶段,以乡镇(街道)为基本单元,根据线索清单逐一开展实地调查,统筹用好已有工作基础与信息,按本次普查登记表进行信息采集与填报。

普查实地调查过程中,按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在县域范围内开展广泛调查,加大文物新发现力度,做到符合文物认定标准的普查对象全调查。按本次普查登记表对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信息采集与填报,重点做好文物核心价值载体部分的信息采集。

3.依法开展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登记和公布。完善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公布机制。对于已完成三普复查,且尚未履行认定程序的不可移动文物,由所在乡镇(街道)配合县文物保护中心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开展补充认定。对确认登记文物消失的,由县文物保护中心依法调查处理。对于新发现文物,由所在乡镇(街道)上报县文物保护中心开展认定。经本次普查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县文物保护中心应当及时登记,报告县人民政府,并向市文物保护中心备案,并向社会公布。所有人或使用人提出异议的,县文物保护中心及时处理。

4.建立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健全名录公布体系。县文物保护中心根据普查结果,建立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县人民政府应将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目录(涉密信息除外)作为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统筹考虑文物安全,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或者其他互联网政务媒体等方式向社会公开。

普查结束后,县文物保护中心要根据普查结果,及时将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核定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健全名录公布体系,将普查成果作为相关领域、相关行业名录公布的基础依据。

5.开展普查成果汇总。分级开展普查数据汇总,开展目录汇总、图件绘制、不可移动文物现状与发展态势分析、报告编制等工作,生成普查目录成果、图件成果、基础数据、报告成果、数据库成果。

6.建立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库,并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共享。以遥感影像数据制作的正射影像图为底图,标注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分布,关联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包括普查对象名称、地址、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信息,建立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库。

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库为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空间管控、动态监测等工作提供依据。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会同财政等部门加强对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的动态管理。

7.培养锻炼专业人员,建强文物保护队伍。县文物保护中心积极组织、调集文物系统及相关专业力量参与普查工作,应充分发挥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等单位的技术指导作用,加强普查工作中的专业支撑。应建强普查机构,壮大队伍力量。鼓励文物系统年轻人、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参加普查。充分发挥各级专家团队作用,开展普查培训与业务指导,鼓励以老带新,培养锻炼专业人员。通过普查,发展壮大文博人才队伍,提升普查队员专业素质,实现文物行业大练兵。

8.开展普查宣传,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普查过程中县文物保护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加强文物知识、法律法规、文物普查意义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文物的认知、对普查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有效沟通,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营造支持普查、支持文物保护的浓厚氛围。及时做好信息公开公示,向社会公布普查成果,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

三、普查技术路线

利用国家统一开发的普查系统,充分利用三普、各类文物资源专项调查等已有成果,合理应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基础和先进技术,采取国家整体控制和地方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查清每一处不可移动文物基础信息,经县级、市级、省级、国家逐级检查合格后,汇总建立全县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开展普查成果汇总分析等工作。

(一)统一使用普查标准规范。普查实施标准化管理。国家制定了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分类、定名、年代、计量标准,指导和规范普查中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等各项工作。普查队要严格按照不可移动文物六大类别制作普查登记表和著录说明,制作不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汇总、目录编制、工作报告编制及建档备案工作。

(二)开展实地调查。以乡镇(街道)为基本单元,根据国家统一下发的普查底图、采集软件,结合文物保护管理相关资料,开展实地调查。对于复查文物,由普查队基于普查系统预置的基础信息,逐一核准每一处不可移动文物现状情况,补充更新相关信息,重点是掌握当前最新状况,了解三普以来变化情况。对于2012年以来已经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由普查队基于普查系统预置线索信息,逐一实地开展现场调查,采集文物基础信息;对于普查中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采集文物基础信息,采集信息应重点突出文物价值载体部分,为开展文物认定提供依据。

(三)开展普查数据逐级审核、上报。普查队完成现场数据采集后,县文物保护中心基于普查系统对普查内容进行初审,合格后上报市文物保护中心。

(四)开展普查成果质量抽查。结合统计抽样调查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抽查样本的抽选、任务包制作、实地调查、内业审核、结果测算等工作,抽查各乡镇(街道)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准确性、规范性,客观评价普查质量。

(五)开展普查成果总结和应用。普查成果经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批准后,由县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文物普查相关成果与相关部门共享,充分发挥文物普查成果在服务行业名录认定公布、构建以文物资源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基础作用。面向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级的数据服务,满足各行各业对文物普查成果的需求,最大程度发挥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综合效益。

四、普查成果

(一)目录成果

建立县文物保护中心新的不可移动文物目录。

(二)图件成果

基于普查数据成果,以县域为基本单元,逐级汇总生成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分布图,汇总生成全国不可移动文物“一张图”。分类生成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等六类文物空间分布专题图。

(三)报告成果

编制我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编制我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分析报告,包括不可移动文物现状评估、发展态势分析等内容。

(四)数据库成果

配合建立集普查数据、图件和文字成果的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为普查期间及普查结束后县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基础,并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共享。

五、普查组织实施

(一)组织方式

全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的方式组织实施。成立郏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全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同时,建立健全普查信息报送与通报机制,郏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发工作简报,及时通报各乡镇(街道)普查工作进展。

(二)实施步骤

此次普查从2023年11月开始,到2026年6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2023年11月至2024年4月。主要任务是建立各级普查机构,确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发普查系统与采集软件,开展培训、试点工作。

(1)开展动员部署。召开我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会议,审议普查方案、相关专项方案和普查标准。

(2)建立普查机构。建立文物普查工作队。

(3)编制普查实施方案。各乡镇(街道)普查机构编制普查实施方案,明确组织方式、队伍组建、技术培训、时间计划、经费安排、宣传计划等,报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4)组织普查培训。组织全县普查人员参加上级业务主管单位普查培训班,实行持证上岗。

(5)建立县级专家库。建立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专家库,加强对普查工作中的技术指导。

2.第二阶段: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

(1)开展实地调查。以各乡镇(街道)为基本单元,各普查队对三普登录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对已掌握的新发现文物线索、普查过程中新发现文物进行调查。按普查标准规范采集填报不可移动文物基础信息,开展测量、绘图、标本采集、拍照等,认真做好文物数据和相关资料的采集和登记工作。

(2)及时整理、录入调查资料和信息数据,普查队负责人负责审定,保证资料、信息和各项原始数据真实完整。

(3)加强普查数据质量监管。郏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相关普查资料和信息数据进行实地检查,加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普查队实地调查中的问题和困难。

3.第三阶段:2025年6月至2026年6月。主要任务是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建立郏县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逐级验收并向社会公布普查成果。

(1)开展普查数据质量审核。加强普查数据质量监管,开展普查数据质量审核,各级普查机构根据审核结果开展普查数据补充完善工作。

(2)开展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普查数据质量审核通过后,县文物保护中心组织开展文物认定。

(3)建立资源目录。建立本辖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按要求在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

(4)开展普查成果汇总验收与成果公布。县普查机构开展检查验收,编制普查报告,汇总上报普查成果。市普查机构检查验收后,向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上报普查成果及总结,提请公布普查成果。

六、普查质量管理

(一)实施分级质量管理

郏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负责全县普查质量管理,组织全县的普查质量验收工作。各乡镇(街道)普查机构负责本区域普查成果质量把控,认真执行普查质量管理制度,组织开展辖区内质量审核和验收,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完整规范。

(二)加强普查质量控制

普查质量控制贯穿于普查全过程。普查队对普查野外到达率和调查区域覆盖率加强质量控制。对文物认定标准执行情况加强质量控制,重点检查普查队是否按本方案和本次普查文物认定标准等对符合条件的普查对象进行登记。对文物信息采集质量加强质量控制,重点检查登记信息是否完整、准确、符合实际,采集的文物信息数据、照片、图纸等是否符合普查有关工作规范。对文物认定工作程序等加强质量控制。

(三)建立数据追溯机制

为保证普查成果客观、真实和准确,避免主观人为干扰和弄虚作假,所有普查成果应全部留档,确保全过程可溯源检查。对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伪造、篡改普查数据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当事人法律责任。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妥善保存普查数据和资料,对普查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履行保密义务。

(四)严肃查处违法违纪

所有普查登记对象,在完成文物认定前,一律不得拆除、迁移。所有已认定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实地调查期间,一律不得撤销。凡涉及普查文物的建设活动,均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此次普查有关规定。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采取有损文物安全的行动。

在文物普查中,发现因人为破坏、监管不力等因素造成已登记文物遭破坏、撤销、灭失的情形,普查队应及时报告,县文物保护中心依法调查处理,严肃追究责任,并将违法违纪线索移送有关部门。县普查机构应将有关情况报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本次普查在郏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推进下有序开展。普查机构要加强对本区域普查工作的领导与组织实施,县文物保护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好普查工作,确保各个阶段的普查任务落到实处。各相关部门按照统一部署,配合县文物保护中心做好文物普查工作,安排专人负责文物普查相关工作对接、落实。

(二)做好经费保障。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所需经费,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由中央、省与市县共同承担支出责任。县财政主要承担本地相关支出。县文物保护中心研究制定普查经费保障方案。普查所需经费由县财政列入相应年度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普查机构要按照国家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加强普查经费的管理,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加强普查设备登记、使用与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积极宣传引导。郏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宣传工作方案,经领导小组审定后发布实施。各乡镇(街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根据普查不同阶段分别确定不同的重点内容,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宣传文物普查的重大意义、政策规定和工作要求,积极营造良好的普查氛围,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普查。

 

附件:郏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名单.docx




相关信息:《郏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政策解读

                 【图解】《郏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版权所有:郏县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375-5161058 网站标识码:4104250001
ICP备案号:豫ICP备17048361号-1  豫公网安备 41042502000146号